网站无障碍
 
当前位置:首页>>检察文化
人间有味是清欢
时间:2017-05-02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 

小时候家里有菜园子,一日三餐,碗里都是自家摘的时蔬瓜果。自认为跟蔬菜植物们很熟。因为熟,便很少去思考它们的渊源。只是安然享受它们美味的叶片、果实,坐享这自然的馈赠。

直到读了阿蒙的《时蔬小话》,走进蔬菜的发展小史,迈入植物的王国,才发现我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。

这本写日常蔬菜的社科书籍,编排有些萌。首先吸引人的,是书内页穿插的手绘图,像本草纲目般描摹了常见蔬菜的植株样态。虽是科普书籍,却不艰涩难懂。文字清新素雅,简洁明快,可读性极强。

原来,蔬菜们也有灵魂,和人一样有家族种属,比如百合与萱草,慈姑与荸荠,葫芦与瓠子算是近亲属。从白菜、萝卜、莴苣、番茄到马铃薯、苦瓜、葫芦、茭白,它们无声息地存在着,普通而质朴。但它们的来龙去脉,却有着风趣和温暖的故事。从头追溯,它们漫长的身世漂泊而又奇幻;从泱泱的百草中间,被识取当作食材,这是一段颠沛的历程。读罢,方才知道它们曾经“翻山越岭”,“漂洋过海”来到我们的餐桌上。

比如马铃薯的故事,可谓“命运”起伏交叠,曲折沧桑。早在公元前8000年,高原生长的野生马铃薯就吸引住了印第安人。在漫长的驯化中,它们进化成适应各种环境的品种,印加人也视马铃薯为丰收之神。西班牙军队占领安第斯部落后,带回了这神奇的块茎。他们在航海中,发现马铃薯能为长期缺乏维生素C的海员提供营养,预防败血症,于是欧洲大地上,出现了马铃薯的身影。但是,主流社会却偏执地认为,马铃薯是“野蛮人吃的东西”,不登大雅之堂。意大利人发现他们的邻居偷偷在吃这种“恶魔之果”,惊诧的同时,更嗤之以鼻。优雅的法国人,也认为马铃薯会带来麻风病。马铃薯承受着曲解和嘲讽。直到1574年荷兰起义,在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中,马铃薯救了起义军队伍,一洗“前耻”成为荷兰的“国菜”。无独有偶,在德国、法国,相继遭遇过战乱、瘟疫、饥荒后,马铃薯耐寒、易种植的秉性,让它一跃成为欧洲人的救命粮。沉默的马铃薯,用行动消弭了误解,从最初不被理解,渐渐风靡全球……

一个个温暖的趣味故事里,富有人情味。感受到作者的幸福和温润情怀。

只有愿意钻研、热爱自然的人,才能这么不厌其烦、抱着这颗严肃、严谨、科普的心,去求证油菜与油白菜、芸薹的区别。书的最后三页,是密密麻麻的参考资料——这是作者的态度。

曾经以为最熟悉的风物,原来如此陌生。看了书,走进菜市场,不再看菜是菜,看瓜是瓜,我总算从混沌中突围出来:啊,这是西葫芦,是葫芦科南瓜属植物;这是香椿,很容易与臭椿搞混,看叶片可以分辨。

现代社会,物质种类丰富,日常的蔬菜们存在被弱化。吃惯了的东西,谁会想到去挖掘背后故事呢?

在《时蔬小话》里,蔬菜植物们受到极大的尊重,甚至被上升为神(马铃薯神、玉米神)来膜拜。这种最原始、朴素的崇拜是一种感恩。佛教徒在过堂前,饭前要谢恩,念祷词,是为了感激食物的供养之恩;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里,吉林查干湖的渔民们,打鱼时用了很大网眼的渔网,是为了保护鱼苗,不至竭泽而渔。两者的故事,异曲同工,都是人对日常食物,对朴素生活的感恩,也是人对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感知和醒悟。

人间有味是清欢。《时蔬小话》也是为了告诉我们,人也要像植物那样循着蔓长的根基,把根留住。 珍惜这朴素的味觉,珍惜这一蔬一饭的恩赐,记住生活这朴素的味道。(沈惠子)

 

友情链接:
 

地址:池州市贵池区东湖路398号
电话:2045661 邮编:247000
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
技术支持:正义网
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